關鍵摩洛哥
台灣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著作所有,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摩洛哥同意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但希望美國承認其在西撒哈拉地區的主權
協議將包括兩國之間的直航班機
美國總統川普於週四(12/10)表示,摩洛哥和以色列已同意雙方關係正常化;接著說道,他已簽署一份聲明,承認摩洛哥擁有西撒哈拉地區的主權。
川普在推特上發文表示:「今天又是另一項歷史性突破!我們兩個盟友以色列和摩洛哥王國(Kingdom of Morocco)已同意建立全面外交關係,這是中東和平的重大突破!」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對媒體發表的聲明中表示,感謝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Mohammed VI)同意做出這項「歷史性決定」,願意簽署協議,並承諾在兩國之間維持「非常溫和的和平關係」(Very Warm Peace)。
以色列國防部長兼輪值總理甘茨(Benny Gantz)也對該項協議表示歡迎,稱該協議將促進兩國之間的安全與經濟利益。他還感謝「美國政府不遺餘力,為強化以色列實力和整個區域穩定所作的努力。」
根據熟悉此事的消息人士透露,甘茨和以色列外交部長阿胥肯納吉 (Gabi Ashkenazi)是從美國官員獲悉這項協議,不是從以色列總理口中得知。以色列外交部隨後發表聲明,證實這件事,表示甘茨和阿胥肯納吉是在幾週前聽取白宮簡報時,才得知這項消息。
摩洛哥皇家法院也表示,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與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Mahmoud Abbas)通過電話,重申他對兩國方案的承諾。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接著說道,這項協議絲毫不影響王國「持續為中東全面、公正的和平而努力的決心」。
一名巴勒斯坦政府資深官員表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目前無意做出回應,也不願因任何理由與摩洛哥對抗。巴國政府不願作出回應的決定,可能與穆罕默德國王擔任阿拉伯聯盟(Arab League)聖城委員會(Al-Quds Committee)的主席有關,該會議程是要維護耶路撒冷的阿拉伯與伊斯蘭屬性。
哈瑪斯回應這項協議時,稱這是「政治犯行」,而伊斯蘭聖戰組織 (Islamic Jihad)則稱該協議是「對巴勒斯坦與耶路撒冷的背叛」。
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週四(12/10)在推特上寫道,他重視這項協議,因為這有助於強化區域穩定與合作。
數十年來,以色列一直與摩洛哥暗中交好,而且後者公開接受以色列來的遊客。在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簽署後,雙方關係才鞏固並公開,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和裴瑞斯(Shimon Peres) 還出席以色列代表處的開幕儀式。直到2000年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Second Intifada)爆發後,雙方關係再次陷入撲朔迷離。
川普在另一則推文說道:「摩洛哥早在1777年就承認美國。因此,我們承認他們在西撒哈拉地區的主權是非常恰當。摩洛哥提出認真、可靠且務實的自治方案,能夠公正、永久地解決問題,為維持和平與繁榮奠定『唯一』的基礎!」
西撒哈拉地區的波利薩里歐陣線(Polisario Front)獨立運動代表表示,美國決定承認摩洛哥在這塊領土的主權,我們「深表遺憾」;並補充道,這項決定「雖不尋常但不令人訝異」。
波利薩里歐陣線駐歐代表布赫拉亞(Oubi Bchraya)表示:「這完全不改變衝突的現狀,也不會改變西撒哈拉地區人民要求民族自決的權利。」波利薩里歐陣線會持續抗爭下去。
西撒哈拉地區原本是被西班牙佔領,一直到1976年。摩洛哥隨後宣稱擁有大半領土,但遭到當地人民組成的游擊隊反抗。
聯合國仍認為,撒拉威(Sahrawi)人民有民族自決的合法權利,但該沙漠地區的地位仍存在爭議。事實上,在聯合國安理會10月份的會議上,美國支持聯合國部隊繼續在西撒哈拉地區執行任務。
摩洛哥是八月以來第4個與以色列簽署關係正常化協議的國家。其他國家分別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和蘇丹。
阿布達比王儲穆罕默德(Sheikh Mohammed bin Zayed Al-Nahyan)在推特上寫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對於摩洛哥決定與以色列恢復外交關係並與他們往來表示歡迎。「這一步是一次國家主權行動,有助於促進區域穩定、繁榮、公正與持久的和平,這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
根據巴林新聞社(BNA)的報導,巴林國王哈麥德(Hamad bin Isa al-Khalifa)也讚揚摩洛哥國王與以色列建交的決定。聲明中也對美國承認摩洛哥在西撒哈拉地區的主權表示歡迎。
巴勒斯坦人批評這些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協議,認為這些阿拉伯國家已背棄長久以來的主張,應該要求以色列在獲得承認之前,先放棄巴勒斯坦的土地,阿拉伯國家的做法讓追求和平的主張因此受挫。
由於美國川普政府可能於1月20日卸任交接給拜登,因此各方臆測有可能這次摩洛哥協議,會是庫許納(Jared Kushner)與美國特使柏科維茨(Avi Berkowitz)團隊主導的最後一次談判。
這些協議背後的主要推手,是希望形成對抗伊朗的統一陣線,並削弱伊朗在該地區的勢力。
川普主政的白宮試圖促成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簽署關係正常化的協議。因為他們認為,如果沙烏地阿拉伯同意簽署協議,其他阿拉伯國家也會跟進。但沙烏地阿拉伯表示,他們還沒有做好準備。
中東地區還有另一項可能的突破。上週,庫許納和他的團隊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希望結束杜哈(Doha)與海灣國家合作理事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成員國之間長達三年的裂痕。
在這方面已達成初步協議,但能否達成最終協議,結束對卡達施加的封鎖,目前還是未知數。自2017年中以來,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和埃及持續對卡達實施禁運,斷絕外交、貿易和旅遊關係。
外界預測拜登的美國外交政策將偏離川普的「美國優先」立場,但表示會持續在以色列、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之間推動川普所稱的「亞伯拉罕協定(Abraham Accords)」。
編譯:台灣ICEJ團隊
新聞出處:Haaretz
新聞日期: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