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以色列的惡毒「起義」蔓延全球各地
台灣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著作所有,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5/06/13
「解放巴勒斯坦自由」抗議活動。(照片來源:Nikolas Gannon/Unsplash)
前不久,一場令人震驚的槍擊事件奪走了一對年輕猶太夫婦的性命—他們都是以色列駐美大使館的工作人員,當時正在華盛頓特區參加猶太博物館的一場活動。目擊者指出,槍手混入活動人群,尾隨這對夫婦離開後將他們槍殺,並在被逮捕時高喊:「解放巴勒斯坦!」
亞倫(Yaron)和莎拉(Sarah),在華盛頓以色列大使館槍擊案中喪生的猶太夫婦。(圖片來源:Courtesy of the Milgrim family)
接著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Boulder),又發生了一起令人髮指的反猶襲擊事件。一群支持以色列的活動人士,大多是年長的猶太人,他們固定每週舉辦步行活動,為在加薩遭挾持的以色列人發聲,然而他們卻遭到一名男子投擲自制燃燒瓶(Molotov cocktails)的襲擊,導致多人重傷。目擊者指出,該男子同樣高喊:「解放巴勒斯坦!」
如今,我們親眼目睹了這一幕:過去二十個月來,與加薩戰爭有關的反以色利抗議活動中,那些如「全球化起義(Globalize the Intifada)」的口號,正在轉化為針對美國猶太人的反猶暴力行動。這場針對猶太國家與猶太民族的惡毒聖戰,確實已經全球化。
媒體敘事報導:助長仇恨的火焰
當前局勢尤為令人震驚的是,媒體散播的不實資訊與煽動性標題,為這類暴力行為鋪平了道路。上述兩起襲擊事件,皆發生在關於以色列在加薩軍事行動的煽動性及未經證實的頭條新聞之後。
舉例來說,主流媒體最近播報的標題包括:「以色列導致1.4萬名嬰兒餓死」或「以色列在食物發放點殺死31人」等,這些根據哈馬斯和加薩衛生部故意偽造的數字和報告所做的聲明,很快就質疑和揭穿。然而,傷害已經造成。這些激起情緒的謊言迅速擴散,像野火一般助長對猶太人的仇恨;而澄清與更正呢?幾乎沒有,甚至無聲無息。
最近的新聞標題和一份聲明資訊不正確的報告。
這樣的模式屢見不鮮。主流媒體反覆引用來源不明且謬誤率高的報告(如來自加薩衛生部的數據),而缺乏足夠查證,導致報導嚴重失衡。這些誤導性的敘事充斥社群媒體、扭曲公眾觀感形成輿論、激化緊張局勢,最終在事實真相大白前便已煽動導致暴力攻擊事情。
世界各國領袖,或許受到其國內偏見的反以色列媒體報導的影響,也加入了譴責以色列的大合唱,甚至要求強行成立巴勒斯坦國,而這無疑是對哈馬斯恐怖主義的荒謬獎勵。
信任危機:以色列面對的現實
這場針對以色列的扭曲敘事,正在造成實質後果和效應。人們會基於第一印象形成觀點,尤其當這些印象被催淚畫面或煽動語言包裝時更是如此。後續的更正、補充說明與背景資訊,幾乎得不到同樣程度的關注。
在這個數位時代,點擊率勝過正確性,演算法將最聳動的內容推到頂端時,真相就變成成了犧牲品。而當一篇錯誤報導被澄清或更正時,對猶太人的仇恨已經紮根,實難消弭。
因此我們必須問:以色列是否還該繼續反擊這些排山倒海而來的卑劣虛假訊息?在這個越來越被人工智能(AI)產生的內容、深偽技術和虛假資訊所支配的時代,即使是來自以色列國防軍發佈的高品質且經過核實的影片證據,也經常被忽視或嗤之以鼻。
即使IDF發佈的影片經第三方認證,明確指出哈馬斯如何利用醫院和學校當作軍事設施,但仍有人選擇不信,而來自加薩的任何畫面,無論多麼缺乏可信度,卻都被照單全收。
這種選擇性的不信任破壞了對和平的努力,扭曲了對真相與正義的追求,擴大認知與真實之間的差距,最終釀成仇恨與暴力反應。
在道義上我們該如何回應?
在暴力與不公義的時刻,我們自然會問:我們應該如何回應?我們必須回到「何謂真實」,也就是回到神對我們的要求。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6:8)
這樣的回應需要堅忍。「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拉太書 6:9)「追求真理」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條忠心穩行的長路。以色列所面對的是迅猛而殘酷的謊言,但以色列立場的正當性與真理,終將得勝。因此即使像是行走在逆著錯誤資訊與恐懼巨浪的上坡路,我們必須堅定到底。
謊言或許如野火般猖狂,但它終將熄滅。「口吐真言,永遠堅立;舌說謊話,只存片時。」(箴言12:19)即便真理一時被掩蓋,也永不會熄滅。
無論在加薩、以色列,還是在美國街頭,暴力永遠不能被正當化。沒有任何意識形態或口號能為針對無辜的攻擊開脫。但現實是頭條新聞使我們麻木,而我們往往是反射性的回應,而非深思熟慮。
現在該怎麼辦?
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麥克.赫卡比(Mike Huckabee)的聲明。(照片來源:以色列作戰室)
沒錯,媒體掌握著巨大的影響力。但我們也有選擇的能力。
我們可以在轉發報導前先停一下,釐清背景、尋求核實、不讓情緒左右我們的判斷,並抵抗倉促下結論的誘惑。我們可以在反對暴力的同時保有憐憫,也能對媒體提出問責,但永不放棄我們對真理的執著。
否則我們將陷入自己所哀嘆的惡性循環中:一個由驚悚標題點燃仇恨暴力世界的傷害,即使是默默地撤回也永遠無法修復的。
文章來源:ICEJ 瑪蕾琳凱.范德里特(Marelinke van der Riet)
文章日期:2025/03/26
翻譯|校稿|編審|台灣ICEJ團隊
經文與禱告方向
彌迦書6:8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約翰一書2:27
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要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裡面。
禱告方向
親愛的主,在這個虛假資訊充斥的網絡和媒體世界,求主保守我們的心、耳朵與口舌,不叫我們成為擴大謊言的管道;而是從祢的話語中得著智慧,分辨真假。我們祈求神使我們不被任何言語煽動,落入妄下定論的誘惑中,不隨意論斷。懇求聖靈的恩膏在一切事上指教我們,使我們能夠跟隨真理而行。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感謝您繼續關注追蹤支持台灣ICEJ,最近因官網網站需要重整更新,若您訂閱本週台灣ICEJ電子報,為避免您在官網上訂閱電子報發生問題,以及我們因重整更新收不到您的來信,煩請您來信Email向我們訂閱 icej.taiwan@icej.org.tw,留下您的訂閱者姓名與您要收信的Email address即可。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