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祿月(Elul):王在人中間

以祿月(Elul):王在人中間

台灣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著作所有,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5/06/27

這幅畫的主題是神慈愛榮光的彰顯,以光芒與柔和的色彩作為象徵。海中的波浪往夏日的天空奔騰升起,喚起在親愛君王面前的歡喜之情與美麗的舞蹈。遠方的西奈山,指引正確的道路;號角發出榮光,宣告君王與我們同在。

以祿月(Elul)是從尼散月(Nisan)起算的第六個月,也是進入提斯利月(Tishrei)前的最後一個月,預備迎接猶太教最重要的至聖節日(High Holy Days)-猶太新年(Rosh HaShana,吹角節)、贖罪日(Yom Kippur)和住棚節(Sukkot)。以祿月處在以色列漫長酷熱的夏季中間,發生在以色列炎熱夏季的中段,延續著搭模斯月(Tammuz)與埃波月(Av)這兩個在猶太歷史上飽受災難的哀悼與紀念月份:破裂的城牆、毀壞的聖殿、犯罪的十個探子與鑄造金牛犢等,猶太人對這些事情的紀念在埃波月九日(the 9th of Av)達到高峰,這一天也被視作「聖殿被毀日」(Tisha B’Av)。

然而,我們從接續以祿月的埃波月學到,這也是帶下安慰的時期。自悲劇性的「聖殿被毀日」(Tisha B’Av )後的一整段時間,長達七個禮拜橫跨了整個以祿月,叫做「安慰的七週」(seven weeks of comfort)。在埃波月九日後的第一個安息日,人們稱作「Shabbat Nachamu」(安慰的安息日』),信徒會在《先知書選段》(Haftarah)上誦讀以賽亞書40章並用人們最熟悉的經文開頭:「你們的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以賽亞書40章1節)

因此,在炙熱炎夏裡圍繞眾多悲劇的最終信息是:憐憫勝過審判。現在,我們進入以祿月。根據聖經的記載,我們可以有什麼學習?

按照猶太傳統,摩西在以祿月第一日再次登上山頂。想像一下,此刻我們回到了出埃及時期的西奈山上。稍微複習事件發生的順序:五旬節(Shavuot)時,神在西奈山上將法版賜給摩西。接著,摩西在山上待了四十日。當他下山時,百姓因無法等候而陷入偶像崇拜的罪,竟造了一頭金牛犢。此景令磨西震怒,摔碎法版。這事發生在搭模斯月十七日(17th of Tammuz)。

於是,摩西為百姓向神求憐憫。這是一段極為深刻與動人的代求,最終神答應摩西的懇求,並說道:「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埃及記33章19節)上帝吩咐摩西,再鑿兩塊石版並再次登山。猶太傳統認為,這是以祿月的第一日。當摩西再次在山上時,神用從未向人顯現的方式,向摩西啟示了自己。我們知道,神向摩西揭示了自己的名字:JHVH(耶和華/Jehovah/יְהֹוָה),從未有人如此領受過。祂曾向亞伯拉罕說話,但只向摩西啟示祂的名,也就是祂的屬性。現在,我們得以看見關於上帝屬性的更深啟示,而這個終極的啟示將在耶穌身上成全,即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14章9節這樣說:「耶穌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

在出埃及記中,我們見證了這個啟示的逐步開展。神向摩西啟示,自己是一位有憐憫的神。在猶太傳統裡,稱之為「十三種憐憫屬性」(13 midot ha rachamim),從出埃及記34章6到7節可以看到相關描述:

「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34章6到7節)

現在,摩西在四十天後帶著新的法版下山。內容相同,但情況全然改變。如今,憐憫勝過審判,神選擇施行憐憫,若不如此,百姓無法存活。這並不等於神縱容過犯,但祂選擇了施恩憐憫。

這也預表神在十架上成就的事。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此處情形也相同,新法版與舊法版的內容一樣,神的話語永不改變。罪的工價乃是死,但神改變了條件。神選擇把我們的罪加在祂的愛子身上,好叫我們得蒙赦免。神依然是公義、真實可信,而我們得著了偉大的拯救。這就是極致的恩典。藉由主耶穌的道成肉身,如約翰所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這是神憐憫的啟示,首先由摩西在以祿月領受,並在耶穌基督身上得到完全的彰顯。

那麼,摩西何時回來?四十天後。現在跟我一起算,他在以祿月一日上山,三十天後是提斯利月一日,即吹角節當天。再十天後呢?正好是摩西在山上的第四十天,也就是贖罪日。在這日,摩西帶著赦免的信息下山,帶來了贖罪的消息。

因此,在以祿月期間,我們處在一段等候期。摩西還在山上,我們不確定他的使命將在何時結束。此刻,百姓必須更加謹慎,敬畏的心也更甚。這是探入靈魂深處的省察時刻,悔改的時日,正如先知哈該的勸勉:「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哈該書1章7節)在希伯來文裡,「simu levavchem」指的是專心與留意。號角如今每日吹響,不只在月朔的那一次,也不僅存在節期間,而是每一天。猶太傳統稱這作「喚醒之聲」,為呼召人悔改的聲音。

我們可以從聖經裡找到許多呼召人悔改的段落。

「你和你的子孫若盡心、盡性歸向耶和華你的神,照著我今日一切所吩咐的聽從他的話,那時耶和華你的神必憐恤你,救回你這被擄的子民。耶和華你的神要回轉過來,從分散你到的萬民中將你招聚回來。」(申命記30章2到3節)

神正在呼喚以色列,如先知耶利米在耶利米書3章12節所說:「你去向北方宣告說:『耶和華說:背道的以色列啊,回來吧!我必不怒目看你們,因為我是慈愛的,我必不永遠存怒。』」

「回轉」這個詞原文是「shuva」,也有「悔改」的含意。希伯來文的悔改是「tshuva」,由此可以發現,悔改與神的憐憫息息相關。以色列的復興是神憐憫的作為,神也期盼祂的百姓能悔改。

進入新約,我們可以看見同樣的信息被傳遞。施洗約翰如此呼召眾人悔改:「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隨後,他引用以賽亞的話說:「這人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他說:『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馬太福音3章3節)

請注意,施洗約翰的信息也出自以賽亞書40章,即是上帝宣告以色列「受苦的日子已滿」與「罪已得赦免」之處(以賽亞書40章2節)。這是呼召人悔改的背景。

這正是以祿月的目的:「呼召人們悔改」,預備迎接肅穆的提斯利月,我們將在贖罪日中刻苦己心,並且迎接住棚節的榮耀高峰。

我們要留意,在呼召悔改的同時,也充滿了憐憫與盼望。因此,以祿月也被稱為「憐憫的月份」。在猶太傳統裡,甚至會提到當號角聲響起,神將從審判的寶座降臨,轉而坐在憐憫的寶座上。人們相信,神在此時特別可親近、與祂所愛的子民更靠近。

在我們以基督徒的角度思考這些事情之前,必須先了解猶太人對時間的概念。猶太人會區分「一般日子」,即工作或處理生活事務的時候,以及「特定日子」(moadim,有「被命定的日子」之涵義),與神相會的特別時刻。安息日,即是其中一種。因此,每個禮拜,猶太人都應投入時間與心力親近上帝,以得著力量過每一天的生活。

然而,在以祿月裡,安息日的生活方式延伸到每一天的生活中。當號角聲響起,人們就必須進行「內在屬靈省思」(undertake a spiritual stock-taking)。人們會發現,上帝可親近且樂於對人說話。人們可以像在安息日或其他節期一樣,靠近並經歷祂的同在。

這種理解,帶出了以祿月的名言:「王在人中間。」(the King is in the field)這幅畫面是這樣的:平時若要見王,需經過層層關卡,譬如要事先預約、經過官員審查,接著才能獲准短暫的見面。然後,你可以進入華美的宮殿,這座殿宇充滿神大能的聲響。你看見這位神坐在寶座上,以祂的全能施行能力和審判。

但是,在每年的固定一段時期,王會離開宮殿,親自走進人民中間。那時,祂是可親近的,任誰都能前來,向祂求憐憫和恩惠。這正是以祿月的圖像。使那些謙卑尋求主面的人,能比平時更容易遇見祂。

那麼,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從這傳統中學到什麼?我們知道,無論何時,只要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會,耶穌就在他們中間。這就是復活的大能。感謝主耶穌,因著祂的救贖,我們的王,總是在我們中間。總是可親近的,因當祂看我們,祂看見了祂所喜悅的獨生愛子。這是極大的恩典,我們應當比現在更多地使用這特權。

我相信,我們還可以從以祿月中學到另一樣功課。那就是,我們的屬靈生命不應僅存在於一週中的某個特定日子,而要滲透進我們手所作的一切。要融入我們的工作、休閒和人際關係中。這就是神渴望在地上建立的美好圖像。神的國是在每一個行業與每一個生活層面中都實踐祂的律法和心意。而我們被蒙召,要成為國家的光與鹽,在社會上盡可能地發揮影響力。那些遵行神律法的國家總是繁榮興盛:貪污更少、暴力更少、詭詐也更少。魔鬼正試圖摧毀西方世界中的敬虔傳統,這絕非巧合。

所以,回到以祿月的核心:王是可親近的,悔改也因此變得容易,但我們必須主動踏出這一步。祂已為我們創造最有利的條件,但人必須主動。)

「Elul」的希伯來文拼法是「aleph-lamed-vav-lamed」,猶太傳統上,把其視為一個縮寫詞,對應雅歌的這句經文:「我屬我的良人,我的良人也屬我(Ani Ledodi Vedodi Li)。」(雅歌6章3節)

雅歌是一首愛的詩歌,通常被解釋為神對人的「愛的關係」的啟示。讓人訝異的是,在這段悔改時期竟出現與「愛」有關的主題。然而,這完全符合猶太人的傳統:在悔改的日子,神的愛顯明。

若我們知道神愛我們,悔改就不再那麼困難。神是愛,愛會驅走一切的懼怕。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

因此,「愛的詩歌」是悔改時期再適切不過的主題。這也是新約的教導的。保羅在羅馬書中說:

「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羅馬書2章4節)

神的恩慈引導人悔改。請注意保羅刻意選用的詞語,正是出自神的「十三個憐憫屬性」(Midot ha-Rachamim/the attributes of mercy)。他提到恩慈、寬容與忍耐,我們可以在出埃及記34章找到這些屬性。這些屬性應融化剛硬的心,開啟悔改的道路。「teshuva」的字面意思就是回轉,回到天父的懷中吧。

為此,這與「廉價恩典」(cheap grace)的講道完全相反。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類似這樣「包裹著糖衣」的講道,告訴我們神是慈愛,暗示著祂不會發烈怒審判,談論罪也不重要。但聖經的信息恰好相反:神的愛,引領人悔改。

這正是「Ani ledodi」(我屬我的良人)的意涵,從「我」開始,我主動靠近祂,我屬祂。當我親近祂,祂也親近我-「祂是我的」(Dodi li)。這也是雅各所說:「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

我們要如何實際做到呢?猶太傳統中,以祿月是更加殷勤讀聖經的時期。耶穌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翰福音14章15節)我們對神話語的態度,顯明我們愛祂的心。立定心志,花更多時間浸泡在神的話語中,是在生活中實踐這件事最好的方式。

總結來說,以祿月是號角響起、悔改、憐憫與親近神的月份。願我們好好運用這段時間,預備心迎接下一個月的高峰-住棚節的榮耀。

文章來源:ICEJ國際事務部副總裁 克謀智(Mojmir Kallus)博士
翻譯|校稿|編審|台灣ICEJ團隊

 

經文與禱告方向

雅各書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

詩篇103:11-13
天離地何等的高,祂的慈愛向敬畏祂的人也是何等的大!東離西有多遠,祂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父親怎樣憐恤祂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

 

禱告方向
親愛的主,謝謝祢長闊高深的愛,透過耶穌基督的犧牲與擺上,使我們悔改能得蒙赦免,並能坦然無懼地來到祢的施恩寶座前。懇求主吸引我們的心,讓我們在時時渴望親近祢,也讓我們活在祢的愛中,領受從祢而來的真自由與平安,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感謝您繼續關注追蹤支持台灣ICEJ,最近因官網網站需要重整更新,若您訂閱本週台灣ICEJ電子報,為避免您在官網上訂閱電子報發生問題,以及我們因重整更新收不到您的來信,煩請您來信Email向我們訂閱 icej.taiwan@icej.org.tw,留下您的訂閱者姓名與您要收信的Email address即可。謝謝您。

 


 

認識台灣ICEJ

社團法人台灣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 (簡稱 台灣ICEJ),是ICEJ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Embassy Jerusalem) 全球第一個華人分部,於2012年正式在台灣登記為非營利機構,其前身為台灣辦事處,於2004年起致力於連結華人眾教會,並分享以色列異象,以禱告和奉獻支持祝福以色列; 每年以奉獻支持關懷猶太人的回歸及慈惠事工、並帶領華人團體上耶路撒冷守住棚節、且每週傳遞以色列當地時事現況及代禱消息給眾教會。更多認識我們或希望收到每週消息,請來信。

E-mail:icej.taiwan@icej.org.tw

官網:http://icej.org.tw

 

Line@:台灣ICEJ

 

 

FB:ICEJ Taiwan 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