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亞會議之後的1700年(上)

尼西亞會議之後的1700年(上)

為彌合教會與猶太民族之間的裂痕,特別呼籲100天禁食與禱告

台灣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著作所有,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5/05/16

今年,世界各地的許多教會都在紀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西元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Council of Nicaea)召開的1700週年。根據教會歷史學家腓力.沙夫(Philip Schaff)的說法,尼西亞會議是僅次於使徒行傳第十五章耶路撒冷大會後,「基督教歷史上最重要且最著名的大公會議」。

尼西亞會議是繼最初的使徒時代以來,教會第二次全球性的大公會議。使徒行傳第15章記載了第一次大會,當時的教會領袖們討論應該如何接納與處理外邦人加入這原本以猶太信徒為主的教會的新現象。在耶路撒冷大會中,早期的使徒們為外邦人信徒加入教會敞開了歡迎的大門。

而尼西亞會議以同樣強大的方式影響了教會的走向。但與耶路撒冷大會不同的是,在尼西亞會議中,教會的大門卻開始對猶太人緊閉。即使教會本是從猶太民族中「誕生」出來的,但此會議彷彿剪斷了教會與以色列之間的臍帶。而且這場會議也在無形中為接下來數世紀,外邦基督徒對猶太人的敵意打開了大門。

需要澄清的是,這一發展既不是最初召開尼西亞會議時計畫的,也並非有意排擠猶太人。然而,尼西亞會議之所以走向與耶路撒冷大會截然不同的結果,關鍵在於這次不是由屬靈領袖帶領,而是由羅馬皇帝親自主持。

皇帝主導的信仰大轉彎

當時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於主後306至337年間執政,是一位剛歸信基督的新信徒。這讓幾年前在前任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的暴政之下,經歷慘烈迫害的早期教會感到如釋重負。君士坦丁不但平息了對教會的壓力,甚至進一步將自己新信仰的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

耶穌和他的門徒的插圖。 「他是完全的神還是僅僅是個凡人?」 (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

然而君士坦丁很快發現,基督教內部並非一個團結一致的群體。它在羅馬帝國各地有許多派別以及神學觀點分歧。其中最大的爭議之一,就是對耶穌基督的看法眾說紛紜:「祂是完全的神,還只是個凡人?」

基督神性的主要挑戰者之一是來自亞歷山大的神父「亞流」(Arius),他主張基督是受造的,不具有完全的神性,也與神的本質不同。雖然亞流被逐出教會,但他的教義仍迅速在東方各教會傳播開來,造成嚴重的分裂,後來被稱為「亞流異端爭議」(Arian controversy)。

此外,還出現了其他一些關鍵神學問題,比如:教會是否應該重新接納在逼迫時期背棄信仰的人回歸教會?

另一個爭議焦點:復活節該怎麼過?

然而,有一件事令君士坦丁感到不安,就是教會缺乏統一的節日日曆。在此之前,關於何時慶祝基督的死亡和復活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傳統,為了確保整個帝國能夠按照基督教的節期,他想制定一個統一的日曆。

傳統的無酵餅(matzos)和葡萄酒

在此之前,大多數教堂仍然根據猶太人的逾越節來慶祝復活節。許多教會在希伯來曆尼散月14日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慶祝復活節,與聖經中逾越節期的初熟節(利未記23:11)一致。另一些教會則將主日固定在尼散月14日,這類信徒被稱為「十四日派」(拉丁語Quartodecimans,意為14)。還有些教會堅持尼散月的任何一個星期天都可以。而另一些教會則完全脫離猶太曆,將復活節固定在春分後的第一個主日。對於想打造一個「整齊一致」的國教體系的君士坦丁來說,這種混亂太令人困惑,也難以接受。

尼西亞的結果與歷史影響

為解決這些問題,君士坦丁在尼西亞(今伊茲尼克,位於伊斯坦堡以南)召集了一次全球會議,目的是要徹底釐清、統一教義與節期。

經過數個月的辯論,尼西亞會議最終確認了耶穌的神性,並制定了「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這份關於三位一體神性(the triune Godhead)的教義聲明至今仍是世界各地大多數教會的核心信仰告白,因此它成為過去1700年基督信仰在統一性方面的重要依據。尼西亞會議的這項重要成果是不容低估的。此外,尼西亞會議也決定教會重新接納在逼迫中曾退縮的信徒,並就解決了統一教會節期的問題。

當然,這一切並非一蹴而就。從5月20日到8月24日,近300名主教花了一段時間來決定這些事項,最後幾週則確定復活節的商定日期。
最終,會議決議:

• 復活節必須定在主日;
• 每年僅慶祝一次;
• 應遵循落在春分時節;
• 並且絕不可與猶太人的逾越節在同一時間慶祝。

傷痕的開端:對猶太人的排斥

當尼西亞會議結束後,君士坦丁以皇帝身份向各地教會發出總結信函。然而,這封信揭露了他內心更深的想法,對君士坦丁來說,最大的問題可能不僅是要決定復活節的日期,而是關於「基督徒依循猶太傳統來慶祝這個最重要的基督教節日」一事。

君士坦丁寫信給教會表達他的擔憂的插圖。(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

君士坦丁給教會的信中寫道:「在這最神聖的節期裡,不值得讓我們遵循猶太人的習俗(猶太人計算節日的方式),那些人的雙手沾滿了最可怕的罪行,他們的心思已被蒙蔽。」在同一封信中,他還呼籲教會有責任與這些可憎的猶太人劃清界線,「不要與殺害我們主的兇手有任何瓜葛。」

雖然尼西亞信經與二十條會議決議中並未出現明確的反猶太人的言論,但君士坦丁皇帝的官方信函卻對猶太人持批評與鄙視的態度。尼西亞會議成為了未來大公會議的黃金準則,為以後的幾個世紀定下了基調。就在尼西亞會議之後的幾十年間,著名的教父金口約翰(John Chrysostom)更在講道中把猶太人比作「應該宰殺的野獸」,甚至斷言他們殺了耶穌,從此他們是「無可贖罪、無可辯解、無可赦免」⋯⋯。

下集請至👉https://icej.org.tw/20250523-1/

 

 

 

文章來源:ICEJ總裁 猶根.布勒(Jürgen Bühler)博士
文章日期:2025/05/07
翻譯|校稿|編審|台灣ICEJ團隊

 

 

 

經文與禱告方向

使徒行傳15:28-29
因為聖靈和我們定意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外邦人)身上,惟有幾件事是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這幾件你們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願你們平安!

雅各書1:20
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

 

禱告方向
親愛的主,我們相信祢的恩典夠我們用,即使過去猶太民族因出於人的自義而被錯誤對待,我們懇求主憐憫,開啟我們的心,明白祢對以色列的心意,讓我們再次與祢對齊,好讓教會與猶太民族之間的裂痕在基督耶穌裡得以修復和好。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感謝您繼續關注追蹤支持台灣ICEJ,最近因官網網站需要重整更新,若您訂閱本週台灣ICEJ電子報,為避免您在官網上訂閱電子報發生問題,以及我們因重整更新收不到您的來信,煩請您來信Email向我們訂閱 icej.taiwan@icej.org.tw,留下您的訂閱者姓名與您要收信的Email address即可。謝謝您。

 


 

認識台灣ICEJ

社團法人台灣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 (簡稱 台灣ICEJ),是ICEJ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Embassy Jerusalem) 全球第一個華人分部,於2012年正式在台灣登記為非營利機構,其前身為台灣辦事處,於2004年起致力於連結華人眾教會,並分享以色列異象,以禱告和奉獻支持祝福以色列; 每年以奉獻支持關懷猶太人的回歸及慈惠事工、並帶領華人團體上耶路撒冷守住棚節、且每週傳遞以色列當地時事現況及代禱消息給眾教會。更多認識我們或希望收到每週消息,請來信。

E-mail:icej.taiwan@icej.org.tw

官網:http://icej.org.tw

 

Line@:台灣ICEJ

 

 

FB:ICEJ Taiwan 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