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靈降臨節在上帝救贖計劃中的意義
台灣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著作所有,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5/06/13
上週一(6/2),我們在以色列慶祝聖經中的節日「五旬節」(Shavuot),這是春季豐收的節日,在逾越節後50天舉行,同時也紀念神在西奈山向以色列人民頒佈十誡。隨後的週日(6/8),基督徒慶祝相應的「聖靈降臨節」(Pentecost)。當時,耶穌初代的門徒與跟隨者們在耶路撒冷慶祝五旬節,聖靈降臨在他們的身上,而教會也在聖靈的烈火中誕生。
五旬節和聖靈降臨節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聖經中「七七節」裡隱含著預言性的目的,在耶穌為贖我們的罪而受死、埋葬、復活與升天後,透過降臨與內住在門徒心中的聖靈,得以實現。舉例而言,猶太人在五旬節這天慶祝在西奈山領受律法,而基督徒則為聖靈的降臨而歡喜,因為聖靈降臨並將神的律法寫在我們的心上(耶利米書31:33;希伯來書8:10,10:16)。
傳統上,猶太人也認為以色列民族在西奈山接受神的律法與統治時,便以國家的身份誕生了,而教會則是出生於聖靈降臨節。
另一個相似之處是,當耶和華神於火中顯現在西奈山時,在雲中與幽暗中,神的榮耀停留在神的山上,(出埃及記19:18,24:17);使徒行傳記載關於聖靈降臨節的那天,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並分開落在當時聚集在耶路撒冷樓房中的120名耶穌的門徒的頭上(使徒行傳2:1-3)。
我們還可以舉出更多類似的例子,譬如在等待頒佈律法期間,有3,000名以色列人因拜金牛犢的罪而被殺,以及在五旬節那天,有3,000名以色列人接受主而加入教會。但現在讓我們也來思考另一個與五旬節有著奇妙關聯的聖經事件,也就是「巴別塔」。
老彼得.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的畫作巴別塔(Tower of Babel,繪作於西元1563-1565年)。(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變亂語言
在創世記十一章,我們看見神在巴別塔變亂民族語言的故事。即使挪亞時代的洪水後,人類依然悖離神。挪亞的後代們狂妄自大且剛愎自負,為了傳揚他們自己的名,並防止彼此被分散到世界各地,他們決定聚集在一起與建造一座塔頂通天的城市。然而神不喜悅這事,因為祂原本的命令是要人類「生養眾多且遍滿地面」(創世記1:28、9:7)。於是,耶和華神「變亂」了挪亞七十個兒子的語言,並迫使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
在聖靈降臨節那天,我們看見巴別塔事件的有趣反轉:即耶穌的跟隨者們「同心合意」地聚集在一起,被聖靈充滿後,便開始說起別國的話。使徒行傳第二章記載,許多居住在耶路撒冷或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虔誠猶太人,實際聽到門徒們用他們散居地的方言講話。經文說他們就甚「納悶」,因為這些門徒大多都是「加利利人」,且從未學過這些語言(使徒行傳2:5-8)。
使徒行傳的作者隨後列舉當天在耶路撒冷的不同族群或其他國家的人,包括「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西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的人,從羅馬來的客旅中,或是猶太人,或是進猶太教的人,革哩底和亞拉伯人,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神的大作為。」(使徒行傳2:19-11)
創世記第十章的國家。(照片來源:thetorah.com)
基本上,這些是當時已知在世上的土地,大致從東到西排列,許多地名與創世記第十章所列出挪亞的兒子有關,並在創世記第十一章中記載了他們從巴別塔分散到新家園的經過。事實上,使徒行傳第二章的記載有意將我們的思緒引回那場關鍵事件。然而在巴別塔事件後不久,神透過對亞伯拉罕的呼召,呼召了以色列民族,並賦予他們「為全世界帶來救贖」的特別命定。這神聖的呼召包含在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中:「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12:3;另參考加拉太書3:8)。
幾個世代之後,五旬節(Shavuot)那日,莊嚴的律法「十誡」在西奈山上被賜與以色列人,以作為神「聖潔屬性」的體現,使我們認識自己的罪孽和不足,從而認識到我們需要透過亞伯拉罕應許的後裔獲得救贖。
直到時機成熟時,耶穌來到世上,神實現了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即透過祂的後裔「祝福」或救贖人類(加拉太書3:16-17)。耶穌深知自己的救贖使命與彌賽亞身份,因此吩咐門徒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28:18-20)。它也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馬太福音24:14)
因此在聖靈降臨節那天,初代跟隨耶穌的人被聖靈賦予力量,開始將福音傳給自挪亞時代從巴別塔分散出去的所有民族。感謝主,祂沒有永遠離棄我們。聖靈的內住使初代的使徒們充滿能力與熱情,以至於他們確實能夠在有生之年將福音傳遍當時已知的大部分地區,也就是從印度到英國的範圍。
儘管如此,當時其中一名最偉大且向外邦國家傳福音的使徒「保羅」,他感到自己肩負著一種特殊的呼召與使命,就是要去到挪亞子孫被分散後的最後一片土地。
保羅和他的西班牙之旅
讓我們回想,當保羅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歸信主並領受呼召時,聖經告訴我們,主說:「他(保羅)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使徒行傳9:15)隨後保羅在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各地傳福音,然後渡海前往歐洲的馬其頓,接著是雅典、哥林多和許多其他的希臘城市,最後被捆往羅馬,向凱撒上訴。我相信他渴望前往羅馬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直接向凱撒本人傳福音,因為他最初是作為「揀選的器皿」而領受呼召,且要在「君王」面前宣揚耶穌的名。
瓦倫丁.德.布洛涅(Valentin de Boulogne)於西元1611年的畫作「保羅撰寫書信」(Saint Paul Writing His Epistles)。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保羅並非將他的宣教旅程終點定在羅馬。在他寫給羅馬信徒的信中,他兩次提到他的最終目的地是西班牙。「……我切心想望到士班雅(西班牙)去的時候,可以到你們那裡……我就要路過你們那裡,往士班雅去。」(羅馬書15:23, 28)但是保羅為何如此執著於西班牙呢?
創世記第十章所列出挪亞的七十個兒子,不斷反覆出現在聖經裡,其中一個特別具有重要的預言意義的就是「他施」(Tarshish)。
「他施」是挪亞從兒子雅弗而得的孫子。在挪亞後裔們從巴別塔被分散之後,他施的後代便來到直布羅陀海峽的內側,也就是現今西班牙南部,建造了一座雄偉的港口城市。當時,腓尼基人以建造大型且適航(可出海的)船隻聞名,這些船隻可以抵達地中海另一端的他施,甚至能遠渡重洋並駛入浩瀚的大西洋。就保羅時代已知的世界觀,這是挪亞子孫被分散到的最西端,所以他定意要將福音傳給他們。這項目標很可能受到希伯來聖經中關於「他施」的預言經文的驅使。
譬如,在詩篇72篇談到彌賽亞的國度將涵蓋萬國,其中特別提到了他施:
「祂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住在曠野的,必在他面前下拜;祂的仇敵必要舔土。他施和海島的王要進貢;示巴和西巴的王要獻禮物。諸王都要叩拜祂;萬國都要事奉祂。」(詩篇72:8-11)
此外,以賽亞書以一個強而有力的預言作為結尾,這處經文預言彌賽亞將統治全地,並再次特別提到他施:
「我知道他們的行為和他們的意念。時候將到,我必將萬民萬族(族:原文是舌)聚來,看見我的榮耀,我要顯神蹟(或譯:記號)在他們中間。逃脫的,我要差到列國去,就是到他施、普勒、拉弓的路德和土巴、雅完,並素來沒有聽見我名聲、沒有看見我榮耀遼遠的海島;他們必將我的榮耀傳揚在列國中。」(以賽亞書66:1819)
由此可見,保羅知道福音傳到許多地方,但還沒有傳到西班牙。在先知經文的指引和大使命的驅動下,保羅下定決心在有生之年抵達西班牙,並向當時已知世界最西端的最後民族宣揚耶穌的王權。許多學者亦得出結論,表示保羅去世前確實抵達過西班牙。
現在正是聖靈賦予大能的時代!
總而言之,聖靈降臨節在神對全人類的救贖計畫中至關重要。直到如今,全球最廣泛且成功的福音工作和教會增長等,也是透由來自五旬節派(Pentecostal)和靈恩運動(Charismatic movements)中被聖靈充滿的信徒所促成的,而許多學者也稱他們為「復興派」(Renewalists)。
在我們的時代,福音終於傳遍所有在巴別塔被分散的國家、民族和不同語言的人民,我們必須感恩神沒有撇棄我們。
相反地,神在聖靈降臨節那日差派祂的聖靈,賜力量給那些受命將福音傳到地極的人。神的救贖計劃真是非凡無比!祂在巴別塔驅散了列國,但祂決心透過以色列,從地上各國、各方與各支派中為自己救贖一批公義的餘民(撒迦利亞書8:23;啟示錄5:9)。
文章來源:ICEJ副總裁兼資深發言人 大衛.帕森斯(David R. Parsons)
文章日期:2025/06/06
翻譯|校稿|編審|台灣ICEJ團隊
經文與禱告方向
馬太福音24:14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
使徒行傳2:1-4
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禱告方向
親愛的主,感謝祢在復活升天後,又賜下聖靈保惠師,使我們每一個人得領受祢住在我們裡頭,且祢將祢的話寫在我們心中,讓我們時刻都能享受在祢的同在中。懇求主讓我們領受聖靈膏抹後,熱切地將祢的福音廣傳至尚未領受救恩的萬族、萬邦與萬民,並將耶穌的救恩分享給尚未認識祢的猶太長兄,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感謝您繼續關注追蹤支持台灣ICEJ,最近因官網網站需要重整更新,若您訂閱本週台灣ICEJ電子報,為避免您在官網上訂閱電子報發生問題,以及我們因重整更新收不到您的來信,煩請您來信Email向我們訂閱 icej.taiwan@icej.org.tw,留下您的訂閱者姓名與您要收信的Email address即可。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