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猶太人及他們回到錫安

台灣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著作所有,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照片:瑞秋.阿夫拉罕(Rachel Avraham)

 

2021年8月1日,內坦亞文化中心舉辦了一場向摩洛哥國王表達敬意的音樂會,以色列安達盧西亞管弦樂團(Andalusian Orchestra)(見圖)及歌手雷蒙德.阿貝卡西斯(Raymonde Abecassis)和班傑明.布扎格洛(Benjamin Bouzaglo)一起表演。內坦亞市長米里亞姆.費伯格-伊卡(Miriam Feirberg-Ikar)和摩洛哥駐以色列大使阿卜德哈伊姆.貝尤德(Abderrahim Beyyoudh)出席了此次活動。

在內坦亞市長費伯格-伊卡的談話中,她提到以色列希望能祝福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King Mohammed the VI),因為在他之前的國王穆罕默德五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納粹手中拯救了在摩洛哥的猶太人:「他告訴納粹,摩洛哥沒有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只有摩洛哥人。如果你想讓猶太人戴上黃色的大衛之星,也先給我戴上黃色的大衛之星。」


雖然摩洛哥猶太人倖免於大屠殺,現今的摩洛哥也與以色列國簽署了和平協議,曾從摩洛哥阿利亞回歸到以色列的猶太人弗朵拉.科恩(Flora Cohen)強調摩洛哥猶太社區的情況並非總是這麼美好。

「我爺爺是名推銷員,他有一個阿拉伯商業夥伴,他們一起做生意。某天晚上,他們在一個阿拉伯村莊過夜。」科恩說。「半夜,其中一個孩子覺得有些不對勁,他叫醒了他的弟弟。他們起來之後就開始趕路。因為一個阿拉伯人殺死了他的父親和他的兄弟,其中一個孩子設法逃了出來。阿拉伯人殺死他們之後,將他們丟在井中。逃出來的那名小男孩講述了這個故事。」

科恩指出,她在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一位富有的親戚將年輕時就成了寡婦的祖母和2歲就沒有祖父陪伴的弟弟和小男孩一起帶在身邊:「失去祖父後,我的祖母已無法擁有更多孩子。這是我們一家人的故事,我的父親就是那個留下來陪在祖母身旁的2歲男孩。」

儘管有這樣的家族歷史,弗朵拉的家人直到1953年才開始對阿拉伯人產生恐懼:「大約在那個時候,恐怖分子來到了瓦迪澤姆市(Wadzem)。他們進入一些猶太家庭並進行了屠殺,他們折磨著猶太人。在塔德萊(Tadla),有一個拿著斧頭的殺人犯追殺猶太人。新聞裡不斷報導著,但在卡薩布蘭卡,我們沒有這種感覺。我們並沒有真正和阿拉伯人住在一起。當我們去市場時,我們也不害怕。」

當時法國人統治著摩洛哥,但摩洛哥人想要獨立:「在法國統治下,有很多猶太人,還有一所學校。」然而進入學校並不容易:「小時候,父親牽著我和姐姐的手,我們排著隊等著登記入學。在我們註冊的時候,他們常常把遲到的人趕出去。男孩們總能申請到就學的機會,但女孩們卻不被保證能入學。有能上學的,也有不能上學的,但這不是父母的錯,而是由法國人做決定的。當時我的確獲得進入學校的機會,但這是出於一些關係的因素。」

「住棚節假期結束後,我們收起蘇克棚(sukkah)。」科恩說。「就有人來告訴我父親帶女孩們去登記入學。我被學校接受是因為我還小,但我姐姐就沒有獲得就學機會,於是她去學習縫紉。住在阿特拉斯(Atlas)的猶太人,又是不一樣的處境。住在那裡的女孩根本沒有上學的機會,她們和母親一起待在家。男孩們學習妥拉,女孩們留在家裡。卡薩布蘭卡和其他城市很像法國,人們的行為舉止和穿著都像法國人。我們也只說法語,只有我們的父母會說阿拉伯語。」

 

摩洛哥猶太人前來向猶太人的朋友摩洛哥國王致敬(左:內坦亞市長費伯格-伊卡)

 

「摩洛哥很美。」她指出。「他們對遊客很友善。如果一個男人和一個女生出去,他就必須娶她,這是摩洛哥的猶太文化。那個時候,跟一個男人走在一起卻沒嫁給他,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們教會了我們這一點。他們教了我們許多事。然而,我們也與法國人和其他猶太人一起上學。大多數文化都比較像法國人。我父親沒有穿Khalifa,他穿著摩洛哥民族服飾「吉拉巴」(Jabaliya),而我看起來像個法國女孩。」

考慮到這一點,科恩說當摩洛哥人要求獨立而遭到殖民國法國拒絕時,1954年爆發了戰爭:「法國國慶日法國區發生了爆炸,之後陷入一片混亂。我們不敢出門。任何看起來像法國人的猶太人都被殺了,他們沒有辦法分別我們和法國人。猶太人是親法國的,他們與殖民者合作。」

「我哥哥有一輛摩托車,他平常都騎著摩托車去上班。有一天,摩托車壞了,他把它修好。其中一名恐怖分子看到他,認為他是法國人,於是想殺他。奇蹟的是與我哥哥一起工作的阿拉伯人說:「你要做什麼?」他告訴那名恐怖份子,他是來自菲斯(Fez)的阿拉伯人,他們膚色比較白。恐怖分子騎摩托車離開後繼續殺了其他人。我哥哥很害怕,他說我們不要留在這裡了。」

因為這一點,科恩的家人決定要阿利亞回歸至以色列,但當時很難到達以色列:「你必須被檢查、調查和登記,需要花好多年的時間,我的哥哥並沒有申請到。但是後來有一些來自以色列的人,他們想要建立一個私人租地集體耕種的莫沙夫(moshav)。半年後,他設法來到摩洛哥,但只帶了一個手提箱。以下就是我們如此來的方法,我們在一個帳篷裡待了兩個月,兩個月後,他們在夜裡把我們叫醒,帶我們搭船到法國的一個特殊拘留營,我們不得不等待一個月零兩天。然後我們登上了一艘前往以色列的船,他們把我們藏在船底的某個洞裡,乘船前往以色列又花了六天時間。」

「我們到達海法港(Haifa port)。」科恩說。「他們把我們裝在木箱裡,像運送乳牛一樣,我們登上卡車。他們就這樣把我們帶到莫沙夫的。我們不像其他人住在帳篷裡,我們有房子可住。我們在莫沙夫得到一棟房子,但浴室在外面。當時沒有道路,莫沙夫的人們正在建路。一開始很不容易,那時連間雜貨店都沒有,但最終我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我們也沒有工作。我算運氣好,他們在莫沙夫開設了學前班,於是我有了工作。」

「對每個人來說,生活很艱難。我哥哥負責的工作是要應付很多對工作感到不滿又想要工作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習慣在莫沙夫的生活,但我四年後還是離開了。我在海法找到工作,並於1960年搬到海法。1961年,我結婚了,搬到了海法郊外的亞姆村(Kiryat Yam)。我們在那裡住了三年,直到我兒子德羅爾(Dror)出生。1964年,我們到了現在住的納哈里亞(Nahariya),並有了第二個兒子。」科恩現在已成為祖母。

 

 

新聞來源:israel today
新聞日期:2021/08/22
翻譯|
校稿|編審|台灣ICEJ團隊

 

經文與禱告

詩篇91:9-12
耶和華是我的避難所;你已將至高者當你的居所,禍患必不臨到你,災害也不挨近你的帳棚。因他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

 

 

禱告方向:
從過去到現在,感謝神從各國將祂的百姓猶太人帶回以色列,過去他們寄居在異地所受到的攻擊及痛苦,願回到以色列的他們能領受從神來的安慰,也相信神是他們的避難所,必繼續保護著他們!

 

 

感謝您繼續關注追蹤支持台灣ICEJ,最近因官網網站需要重整更新,若您訂閱本週台灣ICEJ電子報,為避免您在官網上訂閱電子報發生問題,以及我們因重整更新收不到您的來信,煩請您來信Email向我們訂閱 [email protected],留下您的訂閱者姓名與您要收信的Email address即可。謝謝您。

 


 

認識台灣ICEJ

社團法人台灣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 (簡稱 台灣ICEJ),是ICEJ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Embassy Jerusalem) 全球第一個華人分部,於2012年正式在台灣登記為非營利機構,其前身為台灣辦事處,於2004年起致力於連結華人眾教會,並分享以色列異象,以禱告和奉獻支持祝福以色列; 每年以奉獻支持關懷猶太人的回歸及慈惠事工、並帶領華人團體上耶路撒冷守住棚節、且每週傳遞以色列當地時事現況及代禱消息給眾教會。更多認識我們或希望收到每週消息,請來信。

E-mail:[email protected]

官網:https://icej.org.tw

 

Line@:台灣ICEJ

 

 

FB:ICEJ Taiwan 華語

 

 

微信:ICEJ圣城资讯网

 

 

IG:icej.taiwan